冬日阳光下,一座崭新的技术院校规模初现。目前,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山西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新建校区一期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等建筑验收前的最后排查。自2022年进场以来,施工单位中铁八局坚持低碳化理念、智能化管理、高水平作业打造过硬民生工程。
“稳得住”的基础
山西工信学校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1栋5层(局部8层)的技能人才孵化基地、2栋4层实训基地和1栋11层学生宿舍及配套室外环境工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建设之初,项目团队方案先行,认真研究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充分做好基坑施工准备。校区所处地质为遇水即溶的Ⅳ级自重湿陷性黄黏土。“为了增强稳定性,我们根据地勘调查结果,现场采用灰土挤密桩,并根据楼体的结构层高及使用功能,对挤密桩的类型进行灵活调整,将部分灰土挤密桩改为素土桩。同时增加挤密桩桩中距离,不仅大幅提升了主体结构的承载力,还减少灰土加工带来的粉尘环境污染。”站在校区内单体结构最大的技能人才孵化基地楼下,项目负责人陈晓红介绍说,“未来这里可满足2000名学生开展教学实训工作。”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超前规划,针对重难点、危大工程,尤其是主体结构核心工程隔震支座等施工更是做好重点盯控。“简单说,隔震支座可提高楼体抗震水平,就好比给大楼基础与上部结构间放置了一块‘冲浪板’,通过以柔克刚方式抵御地震危害,让建筑在‘摇摆’中依然保持上部结构稳定。”因此“冲浪板”合不合“脚”就直接决定了大楼面对地震时的稳定效果。
为保障大楼的抗震受力结构有效发挥作用,项目部提前对接相关设计单位,了解各项配件参数,在现场施工时准确预留隔震支座空间,确保了器材精准安装到预定位置,并经设计、监理、厂家现场确认位置符合设计要求。323套隔震支座实现精准安装,为建筑物构建起抗震的安全屏障。
“绿色化”的建筑
“绿色”低碳环保的建筑,是当今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从校园主体构造柱到隔墙板的材料选择、施工器械应用,项目团队都深刻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理念。
“楼内所有隔墙均采用ALC板(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隔墙板),作为新型建筑材料,这种材质具有防火、隔音、保温等优势。”项目总工黄彬介绍,项目应用的ALC板材不仅材质环保,重量也较传统砌块更为轻盈且强度高,可减轻楼体自重和基础负担,增强结构安全性。此外,与传统工艺相比,ALC板材还节省了圈梁、构造柱、顶部斜砌等施工工序,减少多个环节作业量,在减少生产湿垃圾产生的同时,也满足了项目工期需求。
有了墙板“积木”,该如何“拼装”?黄彬指着一旁的板材提升机说道:“板材经工厂生产运输至现场后,我们借助这台机器,以人机协同方式对重达百公斤的条板进行智能化安装作业,现场施工效率较以往可提升60%。”
不仅如此,建设期间,项目团队还结合BIM模型对各环节的人机料资源进行预测推演,并通过工艺创新,在多个施工阶段广泛采用“智能工友”机械代替人力作业。“比如在主体结构构造柱施工中,我们应用了小型浇筑泵,这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工序标准化、作业高效化、工程品质化水平。”
让施工过程减尘少尘,防控环境污染,始终是项目现场管理的重点。项目部严格落实扬尘治理要求,将围挡全封闭、土方挖运作业降尘、渣土车辆密闭运输、裸露地面防尘网全覆盖等防治措施贯穿了施工各过程。
“藏起来”的管网
行走在园区内,路面宽阔平整,绿化及公共设施布置简洁。从检修口步入地下综合管廊,同样能看到一个整齐有序的空间。给水、供暖、消防管道及强电弱电等各类管线在这里被分门别类地安置。
“这就是用于集中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黄彬介绍,以往城市地下各类管线情况布局复杂,一旦管线需要维修迁改,道路就得反复开挖,效率低且影响面广。有了综合管廊,管线的安装、维护、扩容均能在此空间内不受干扰地完成。
追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项目团队不忘助力学校工程提档升级,综合考虑管线布置需求、人防人掩面积、通道等因素影响,通过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在地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方式为各类管线打造“集体宿舍”,有效保证了地基承载力与排水性,同时避免管线与土壤和雨水直接接触。与常规直埋相比,管线平均使用寿命可从25年提升至50年。
据了解,山西省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新校区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太晋两地相关产业发展和职业技能人才交流,在培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专职人才的同时,为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王静煊)